央行: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决防范汇率大起大落风险

每日经济新闻 2023-07-02 08:25:27

6月30日,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3年第二季度(总第101次)例会于近日召开。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宏观政策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会议指出,要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搞好跨周期调节,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全力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切实支持扩大内需,改善消费环境,促进经济良性循环,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

与今年一季度货币政策例会相对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有多处变化:关于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本次例会提出“增强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有效带动激发民间投资”,前一季度例会则是“重点发力支持和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在汇率方面,本次表述为“综合施策、稳定预期,坚决防范汇率大起大落风险”,前次例会则是“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优化预期管理”等。


(资料图)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指出,整体上看,本次例会释放了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加大稳增长力度的信号。

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

在国内外形势判断上,本次例会指出,“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际经济贸易投资放缓,通胀仍处高位,发达国家央行政策紧缩效应持续显现,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国内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市场需求稳步恢复,生产供给持续增加,但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驱动仍不足。”

前一季度例会指出:“当前国际经济增长放缓,通胀仍处高位,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发达国家央行政策紧缩效应显现,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国内经济呈现恢复向好态势,但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

对于前后两次形势判断上表述的变化,王青认为,这是因为外需对国内经济复苏的拉动作用正在显著减弱,甚至开始呈现拖累效应。数据显示,5月以美元计价,我国出口额同比下降7.5%,预计6月出口额将延续同比负增长。这意味着下半年推动国内经济复苏需要更多倚重内需发力。

“另外,进入二季度以来,经济复苏势头稳中偏弱,特别是以居民消费和民间投资为代表的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凸显,内需潜力有待释放叠加外需走弱,是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王青称。

关于货币政策去向,本次例会总体延续了前一季度例会提法,强调要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搞好跨周期调节,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全力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切实支持扩大内需,改善消费环境,促进经济良性循环,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

王青认为,6月政策性降息落地,带动当月LPR报价全面下调,以及6月30日央行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2000亿元。在下半年物价水平有望持续处于温和状态的前景下,若需要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未来政策性降息还有空间。着眼于为经济复苏提供有利的货币金融环境,预计宽信用过程有望持续至年底,下半年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也。

坚决防范汇率大起大落风险

在结构性货币政策方面,本次例会新增内容为“保持再贷款再贴现工具的稳定性”、“延续实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和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而前一季度例会中“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三项货币政策工具”未再提及。

王青认为,在本次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的基础上,后期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充分发力,不排除增加现有政策工具额度、以及创设新政策工具的可能。其中,在充分发挥保交楼专项借款作用的同时,下半年货币政策针对房地产行业的定向支持力度有望进一步加码。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贬值再度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与一季度例会相比,本次例会对人民币汇率有了新的提法,即:“综合施策、稳定预期,坚决防范汇率大起大落风险”,同时也继续提出“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王青认为,考虑到近期人民币贬值势头有所加快,为防止汇市“羊群效应”聚集,不排除监管层重新引入“逆周期因子”、乃至动用其他汇市调控工具的可能。需要指出的是,这并非是要守住某一个具体点位,而是旨在控制贬值速度,避免市场情绪一边倒、极端化。

王青判断,在下半年国内物价水平有望持续处于温和状态的前景下,单纯的人民币走弱不会实质性地影响国内货币政策取向。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会将货币政策独立性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这也意味着如果下半年需要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降息降准都有空间。与此同时,当前适度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释放贬值压力,也能更好发挥其宏观经济自动稳定器作用。更重要的是,下半年货币政策适度宽松,会有效提振经济复苏动能,而这正是对人民币汇率最有效的支撑。

标签: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热讯商场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5723号-6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